“6年间,在40个村落里奔走。在这40个村落中,提炼出200个故事。这200个故事,分别在48面墙上生动呈现,拼接起来长达1200米。
吉安县人周叔垣,将30余年的美术工作积淀,倾情献给乡村文化墙。
结缘,于偶然间
自幼就爱书法、绘画的周叔垣多年来一直坚持临帖、素描,自学、参加训练班以及后来向前辈学习。由于热爱,他所从事的职业都与书法和绘画相关。当过美术老师,做过专职美工,搞过玻璃刻字,在吉安文艺圈内也算小有名气。
2011年的秋天,他突然接到吉安庐陵民俗文化专家刘宗彬的邀请,问他是否愿意到青原区新圩镇樟塘村去美化村口的墙。当年,文化墙的概念并没有出现,文化墙的形式也还未兴起。带着对乡村传统文化深厚的感情,带着对新生事物的好奇,周叔垣欣然接受。
不过,难题来了。由于是初试,没有模板。如何既让墙看起来美观,又能够起到积极的意义,这让他琢磨了很久。经过深入沟通和反复思考,周叔垣认为可以通过绘画与文字相结合的方式,把当地的乡村风貌、民间传说、红色故事等内容加以提炼,通过创作画面来展现。
向当地政府、文化学者了解史实、与村民唠嗑搜集乡风民俗、实地走实地看读懂乡村风貌、翻阅相关史料书籍,通过这些方式,周叔垣将提炼的故事通过创作,形成了主题突出、通俗易懂的样稿。
当他把样稿给相关负责人审阅时,对方很满意。而后,经过3天的创作,一面有着樟塘村特色的文化墙惊艳呈现。村里人纷纷前来观赏,都说好看;当时市里的主要领导来视察,给它点赞。
口碑,靠积累来
樟塘村的文化墙让周叔垣爱上了这种创作方式,而这种崭新的创作方式也慢慢在吉安城乡兴起。很多人慕名寻来,每次沟通好后,周叔垣都认真对待。认真地去了解当地特色,挖掘、研究传统文化、故事,认真地创作,认真地上墙作画。
6年间,有过夏日炎炎汗如雨下,有过寒风袭来身打颤,有过连夜赶工头顶矿灯。多数墙体在室外,作画条件很艰苦,可是周叔垣从来没有放弃过。
8月14日,记者来到吉水县金滩镇燕坊古村,探访他在那画过的文化墙。那面墙长达21米,整个画面浑然一体,没有分割。“鄢式肇基”、“和睦共处”、“杨万里留诗”、“文天祥游杏园”、“解缙对句”、“刘应秋巧对”、“邹元标倡建大码头”、“商贾巨头鄢应凰”等8个故事有机结合,形成一幅类似清明上河图般完整的画。
同行的姑娘快步走上前去,一边惊呼“这种形式真不错”,一边近距离缓缓欣赏这面文化墙。
据吉水县文广新局党组书记黄淑英回忆:“前年恰逢燕坊打造4A级景区,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,必须要有一个突破。经过沟通,我们一同选出了相关的8个故事,并从‘清明上河图’获取灵感,注重画面的连贯性,出来后大方、美观,却又不失内涵。”
9月24日,在吉水县文峰镇玉山村西坑自然村。夜幕下,周叔垣在汽车近光灯的光照下工作。双脚踩在板凳上,一手拿着手稿扶着墙,一手拿着笔慢慢写、慢慢画。七彩的霞光渐渐被黑夜吞噬,夜里的村庄很静很冷清。静到能听到画笔与墙壁摩擦的声响,冷清到只有孤影陪着他。
请他来作画的村民叫涂征云,他们村去年建了祠堂,名曰“涂氏宗祠”。但祠堂内墙和祠堂外的小广场边的墙壁都是光秃秃的。在外做小工程的他,看到别处的文化墙图文结合有特色,内容又是村中事儿接地气,于是乎,他就辗转从别人处找来了周叔垣的电话号码,慕名找到了周叔垣并请他前来作画。
“很喜欢这种方式,通过翻阅族谱、走访村中老人,已经有几面墙定稿了。今天看他画的,我还是很满意的。”涂征云看着那在夜幕中完成的画,频频点点。
当日任务完成已是晚上9时许,这时的周叔垣才缓缓地从板凳上下来,收拾好工具去吃晚饭。而后,又与村民一同翻看家谱,继续研读谱中故事,为另外两面还未出稿的文化墙搜集素材。
未来,在可期中
他有过在吉水县水南镇毛家村七月凌晨绘制文化墙的经历,也有过在吉州区兴桥镇雁塘古村冬日北风呼啸手冻僵的感受;在青原区富田镇画过长达96米的文化墙,也在南昌溪霞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画了18平方米的农耕文化图;有着多年后再看到自己曾绘制的文化墙的愉悦和欣喜,也有大过年赶出来的画由于墙面粉刷时用的料不好,不到一年就模糊的心痛和惋惜。
“在当代,用文化墙的绘画艺术来表现文化,这是一个创新之举。与一般的文化宣传墙不同的是,他对于墙上的文化内容有独到的见解。这也是他看家谱、翻典籍、重沟通、再创造的原因所在。他将村落家族的历史变化与当下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,很有意义。”对于周叔垣式文化墙,刘宗彬给予了很高的评价。
黄淑英说:“通过这类文化墙来展示本地特色文化,与此同时,对村民也有传化、教化之意。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文化得以传承,这也是用实际行动践行习总书记提出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。”
还记得第一次采访他时,关于未来,他这样期许:“我会一直走下去,挖掘出更多的村落特色,寻到更多的小城丢失的记忆。以一名美术工作者的身份,用手中的笔,不遗余力地去记录庐陵民俗、红色、绿色和村落文化。”
9月27日,记者再次联系周叔垣时,他正在吉水县文峰镇葛山村泥陂自然村作画。他告诉记者,泥陂是一个开满荷花的村子。他在那儿的墙上记录了一些杨万里与荷花有关的诗歌,画了一个杨万里的白描像,还要用四幅连环画表现“陈毅筹粮”的红色故事。
他还说,村里有很多小孩陪着他,在一旁看他画画。
编辑:黄美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