夏日的丫山,草木葱郁,孩子们在A哆乡村欢快地戏水,草木惠课堂用乡野的植物让大家感受自然花艺的魅力,飒爽的女子车队驾着越野车带游客探寻大山深处的奥秘……江西赣州的大余丫山旅游度假区在保护性开发、精准化运营15年实践中探索出“三变三金”模式,让“村民变员工,员工变股东,股东变老板”,村民足不出“村”就能实现“景区务工拿薪金,房地租赁收租金,资源入股得股金”,改变了乡村的样子,美化了村民的房子,增加了村民的票子,培养了山区的孩子,吸纳了远方的才子……乡村振兴的丫山故事正在赣南老区生动上演。
全民创业,创出文旅富民原动力
华灯初上,鲜啤工场、烤吧等村民众筹打造的特色美食店里觥筹交错。丫山枫夜里等特色美食街的创立,为灵动的丫山山水添了人间烟火气。在九回头美食街,就有9个创业乡嫂经营着9间“档口”,售卖特色客家手工美食。碰见健谈的客人,经营烫皮店的乡嫂卢德风便即兴唱起客家山歌,引得大家纷纷鼓掌。卢阿姨之前因病致贫。丫山打造九回头美食街后,给乡嫂们提供长期免租金、免费培训、兜底销售等帮扶服务,卢阿姨成为其中的一个“小老板”,并依靠小店成功脱贫。和乡嫂们一起在九回头美食街奋斗的,还有如今已在网上小有名气的丫山歌手“拖鞋哥”蔡厚榕。受益于丫山旅游发展,原本只是泥水工的他蜕变成了一名专职客家山歌手。“我非常喜欢这份工作。”蔡厚榕说,“我从小的梦想就是把‘唱歌当饭吃’,没想到在家乡的舞台实现了小时候的梦想。”
如今,秀美的丫山又有了新变化。民宿酒店前后院的草坪、山野的闲地都变成了度假区员工和游客认领的菜地,美观又实用。大余丫山旅游度假区总经理韩磊介绍,丫山整合周边乡村林田,打造了六大生态林农基地,总面积达1200余亩,有鱼塘、菜地、稻田、茶园、果园、养殖场及林下菌子基地等,并配套生态农产品加工厂,有专业的仓储、营销、物流等供给服务体系。在丫山,所有蔬果、禽畜等有机食材都是自耕自种自养,实现了自给自足的生态基地供应。丫山不仅食材原生态、无污染、无添加,菜农还“种”出了一门新学科“微景观农业”,这些蔬果盆栽成了农事研学与乡村观光的爆款,也成为大家创富、增收的新业态。
“丫山融合、联动山区一二三产业全面振兴,这里遍地都是宝,一草一木、一花一石都是‘点绿成金’的可持续发展产业。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,丰富业态,争取最大的创收。”韩磊说,旅游开发不是把当地人赶走,再请一批演员来表演,而是想方设法吸引外出的劳动力回归乡土,留住本地人才一起建设美丽家园。同时,也妥善解决留守儿童、空巢老人等问题。因此,当地从一开始就鼓励、引导、扶持当地村民参与丫山的各项建设与开发,充分享受旅游发展带来的红利。多年来,当地将产业和文化、生态、业态高度融合,探索出了“三变三金”的发展模式,村民有土地流转、务工就业、入股分红、农产品销售、民房改造及民宿经营等创收途径。
文化铸魂,铸就乡村振兴精气神
山歌、舞蹈、草木服装秀……每周六晚上8点,丫山乡旅篝火晚会都在A哆乡村的乡村振兴大舞台与游客见面,丫可喜演艺团的村民自学自编自演富有地方特色的节目,现场氛围高潮迭起。其中,李秀娟是这场晚会的“山歌皇后”。她曾经在镇里开了一家裁缝铺,后来改行到丫山上班,从餐厅基层开始做起,由于吃苦耐劳又心灵手巧,一路做到了丫山餐饮总监,负责整个度假区的美食研发与厨师团队管理。如今,除了行政总厨本职外,她还是丫可喜演艺团的台柱子、丫山越野车队的女车手、农商街一家民宿的老板娘、草木惠花艺队的重要成员,并凭借高超的厨艺多次受邀成为央视《回家吃饭》栏目的嘉宾。
在游人如织的大龙山生态度假酒店门口,保安吹起悠扬的萨克斯迎宾,其他员工纷纷帮游客指路、拉行李,介绍丫山怎么吃、去哪玩。游客李女士感慨:“这里的员工真是把丫山当自己的家,特别主动和热情。”这位在门口演奏乐曲的保安叫刘庭波,今年60多岁,原来是丫山脚下的一个普通村民。2011年到丫山当保安时基本工资为1500元左右。企业人才考核机制出台后,刘庭波从零开始学习乐器,每学会一门乐器,就获得300元才艺奖励。后来,他被调去大龙山生态度假酒店担任乐器迎宾保安,基本工资增加到2000多元。如今,刘庭波已掌握了萨克斯、笛子、洞箫、唢呐、古筝、葫芦丝、陶笛、巴乌等十来种乐器,并且可以随意发挥,自由吹奏各种曲子。“平时参加度假区的演出活动都有一定创收,加上基本工资,现在我每个月能拿到4000元左右。”刘庭波说,“从前生活在矿区,现在生活在景区,很多城里人都羡慕我,每次看见游客们竖起大拇指,我就打心底高兴和自豪。”
有人打趣说,丫山花这么多钱培养员工,不怕他们学成后被“挖走”吗?“丫山遍地都是宝,到处都有舞台。”大余章源生态旅游有限公司文化宣传经理黄文凤自信地说,丫山设定科学合理的人才考核、激励机制,员工每学一项才艺就可以多获一份收入,也与绩效考核、岗位晋级、福利待遇等直接挂钩。如今,丫山创建了“十八罗汉才艺团”,打造了草木惠花艺队、丫可喜演艺团、越野队、网球队等近20个学习型、实用型、创收型的优秀员工品牌,积极引导基层员工自发、自觉、自愿地学习成长,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,真正让企业与个人的价值达到高度统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