江右商帮在中华商业史上非常有名,抚州商帮是江右商帮的主要代表。抚州从唐代开始就注重教育,名人辈出,为后人留下许多文化精华,造就了“临川才子之乡”的美名。抚州市宜黄县的历史文化在“临川文化”中一直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。近年来,宜黄县依托其厚重的历史文化,不遗余力发展旅游产业,“以画兴游”成为该县旅游发展的新亮点。
棠阴古镇
棠阴八府君祠堂内的柱子
棠阴夏布会馆
“写生中国”的画家们走进棠阴古镇
宜黄古文化源远流长
宜黄有“宜黄戏”和“禾杠舞”两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,古代杰出人物代表有抗倭名将谭伦、佛学大师欧阳渐、宫廷御医黄宫绣等。
宜黄戏可以上溯至明代的西秦腔,这种西秦腔的曲调包括用唢呐伴奏的“二犯”及用笛子伴奏的“吹腔”。宜黄戏的“二犯”较之西秦腔的“二犯”有了很大的发展,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宜黄腔。2006年,宜黄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禾杠舞是宜黄山区人民世世代代在山上砍桠柴,利用禾杠和柴刀打着节拍歌舞而发展起来的一种传统民俗舞蹈,显示出活泼的乡土风格。禾杠舞流传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,2014年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谭伦是明朝抗倭名将、杰出的军事家,官至兵部尚书、太子太保,与戚继光并称“谭戚”。欧阳渐字竟无,是近代著名佛学居士,一生著述甚丰,对近代佛学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。黄宫绣是清代著名医学家,乾隆时代宫廷御医,著有《本草求真》,是对《本草纲目》删繁撮要而成,影响较为广泛,是研究中药的重要参考资料。
宜黄县在厚重的历史文化背景下,着力打造以曹山宝积寺、谭伦墓、棠阴古镇等为主体依托的多个旅游景区。其中曹山宝积寺为中国佛教禅宗五大派系之一“曹洞宗”的发源地。谭伦墓始建于明万历七年,设神道、牌坊、墓堆、祭台,气势恢宏,号称“江南第一古墓”。
棠阴古镇的历史震撼
“小小宜黄县,大大棠阴街”是流传千年的宜黄民谣。棠阴在400年前是中国人口最多,经济最繁荣的古镇之一。走进千年古镇棠阴,其历史的厚重感会使游人的心灵不由自主地产生震撼。
锅底山的考古发现把棠阴历史推到了66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及夏、商、周时期。新石器时代旧址里发现了织布的石具,证实棠阴古镇六千年前就有织布工艺,棠阴也许就是夏布的发源地。棠阴的夏布会馆建筑精美,砖雕精致,墙围圆形和谐,是明清标志性建筑,现是同济大学建筑系教材的范本。
棠阴迎恩塔建筑工艺独特,有千年石头城墙。
棠阴八府君祠堂是江南最大的祠堂,共有九十九间房,还有小姐绣花楼。祠堂内的柱子比故宫的柱子还大。戏剧大师汤显祖的剧著《牡丹亭》首演就是在八府君祠堂。据棠阴当地村民传说,棠阴是宜黄戏的发源地,三百前年棠阴有十多个戏台,十多个戏班子,汤显祖称棠阴为第二故乡。
号称“江南第一石”的麻条石在棠阴罗家大院,长8.7米。据世代居住棠阴的老人们说,为了搬运此石,拆了好几栋房屋,光运费就花了好几根金条。
棠阴的民俗歌舞也丰富多彩,宜黄戏、闹花灯、烧瓦子灯、傩舞、舞龙灯、跳狮子舞、踩高跷、三脚班、道情等至今仍有传承。
“以画兴游”前景广阔
宜黄县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受到诸多历史学家和画家的青睐,为此,宜黄县政府决定另辟蹊径,从画家入手,走一条“以画兴游”的旅游发展路子。
2018年3月,在宜黄县政府的邀请下,旅居辽宁省沈阳市的宜黄籍陶瓷油画家黄平进首次组织18位名画家来宜黄古村落写生,并在棠阴古镇建立宜黄县首个画家写生基地,从此拉开了宜黄“以画兴游”的旅游发展序幕。
据黄平进介绍,他至今已组织举办了18次“写生宜黄”活动,共有380名画家参加,其中包含高阳、刘勐、王宏、李建军、鲁美等在全国有影响力的画家。此外,黄平进写了150多篇文章介绍宜黄的历史文化和画家在宜黄写生的活动,文章在全国各大知名网站转播,受到广泛关注。他还给2000多名游客介绍宜黄。
说起“以画兴游”,黄平进充满憧憬。他说,他的目标是要邀请1000名以上知名画家前来宜黄写生,这些画家有很多在美术院校任教,将带动全国各地的美术学生前来宜黄写生,将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旅游群体,由此产生的旅游带动效应,更是不可估量。
记者从宜黄县文化电视广播旅游局了解到,目前宜黄县已设立棠阴民主村、梨溪镇上狮溪村、圳口乡麻坑村、神岗乡丰家山村、南源乡夺中村、东陂镇黄柏岭村、黄陂镇蛟湖村等10多个画家写生基地。该局局长花海波告诉记者,县政府会全力支持“以画兴游”政策,目前多个古镇古村的旅游开发项目已经立项,其中棠阴古镇计划招商引资10亿元进行整体开发。
近日,记者在梨溪镇上狮溪古村采访时,恰遇该镇人大主席洪传新带领多名县、镇人大代表前来参观学习。洪传新告诉记者,他们前来参观学习的目的,就是要在目前正在进行的“拆临拆违”工作中,注意对古建筑的保护。